说起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异”,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南开大学的校训。“允”是文言文里“既、又”的意思,带点承诺或要求的味道。“公”指的不是个人小利益,而是大公无私,爱国爱民的那种大情怀。“能”呢,就是能力、才干,强调能干实事。合起来,“允公允能”就是既要有高尚的公德,又得有服务社会的真本事。
简单点说,就是做人得有大格局,还得有真才实学。这话最早跟南开大学的创办人严修和校长张伯苓脱不了干系。1934年,张伯苓从《诗经·鲁颂》里的“允文允武”得到灵感,改成了“允公允能”,定为校训,鼓励学生既要有为国为民的胸怀,又要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“日新月异”,意思是每天都在进步,每月都有新变化,形容发展快得像坐火箭。这词出自《礼记·大学》,里头提到商朝的汤王在盘子上刻了铭文:“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。”意思是说如果每天都能让自己焕然一新,就得天天保持这种状态,甚至更上一层楼。
古人用这来提醒自己修身养德,得不断提升。后来,“日新月异”被引申为形容事物进步神速,充满新气象。南开把这四个字加到校训里,就是希望学生和学校都能与时俱进,天天有新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