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历七月初七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七夕节了,说到七夕节,很多人还会想到乞巧节,很多人不知道七夕节和乞巧节是不是同一个节日,其实乞巧节就是七夕节,下面大家就和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七夕节和乞巧节是一个节日吗,七夕节和乞巧节有什么区别。

七夕节和乞巧节是一个节日吗

七夕节和乞巧节是一个节日。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,又名乞巧节、七巧节或七姐诞。

七夕始于汉朝,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。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,故称为“乞巧”。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,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。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、祈祷福禄寿、礼拜七姐、陈列花果、女红(gōng)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、朝鲜半岛、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。

七月七日之夜,称“七夕”,我国民间有乞巧的习俗,故七夕又称“乞巧节”。乞巧,就是妇女们向织女乞求智巧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。……是夕。人家妇女结彩缕,穿七孔针,或以金银输石为针,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。”元人陶宗仪《元氏掖庭记》就记载道:七夕前,妇女们登上九引台,以五彩线穿九尾针,比赛看谁先穿九个针孔。先穿好的人便得巧。乞巧,随着妇女们的需求不断增加,向织女讨巧的范围也逐步扩大,有的希望自己手巧,更希望自己貌美,或找千如意郎君,或早得贵子,等等。民间有这样一首《乞巧歌》流传,它表达了广大妇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情趣:乞手巧,乞容貌;乞心通,乞颜容;乞我爹娘千百岁;乞我姊妹千万年。

七夕为什么又叫乞巧节

七夕节又叫乞巧节,起源于汉代,东晋葛洪的《西京杂记》有“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,人俱习之”的记载。

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,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,民间称“七姐”。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,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,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,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,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,得一如意郎君。

据《东京岁时录》载:“七夕家家锦彩,结为乞巧棚。”其盛况可见一斑。“乞巧”活动,其实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。汉代就已有乞巧习俗;南北朝时,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;到唐代这一习俗尤盛,以丢针卜巧,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,然后丢枚小针浮于水面,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。

到了明清,七夕节又演变为“七娘会”,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起,用通草、彩纸、米面等为材料,包成各式花果人物、宫室器玩,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,供游人评赏,然后一起比赛穿针、祭拜织女。

七夕经典诗句

1、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。——柳永《凤栖梧》

2、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——佚名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

3、两情若是久长时,又岂在朝朝暮暮。——秦观《鹊桥仙》

4、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。——李白《三五七言》

5、有美人兮,见之不忘,一日不见兮,思之如狂。——佚名《凤求凰·琴歌》

6、这次我离开你,是风,是雨,是夜晚;你笑了笑,我摆一摆手,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。——郑愁予《赋别》

7、入我相思门,知我相思苦,长相思兮长相忆,短相思兮无穷极。——李白《三五七言》

8、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——元稹《离思五首其四》

9、君若扬路尘,妾若浊水泥,浮沈各异势,会合何时谐——曹植《明月上高楼》